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1
摘要:针对某车载机关炮行进间射击会受到一系列非线性因素的影响,设计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策略。基于滑模控制强鲁棒性的特点,通过一种实时扰动观测器精确观测扰动,利用RBF神经网络在非线性函数逼近方面的独特优势来逼近系统的不确定项,设计自适应律来保证系统的渐进稳定性;通过RBF神经网络动态调节切换增益,进一步抑制产生的抖振问题,抑制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滑模控制相比,该控制策略可有效提高车载机关炮系统的稳定控制精度。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2
摘要:针对发射过程燃烧室压力波动异常情况导致的不稳定燃烧会产生足以对发射设备造成破坏的巨大膛压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仿真与实验结合手段,分析弹丸质量、药室容积、点火直径和点火位置等因素对压力波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发射条件,可降低压力波动的幅值,为氢氧发射安全提供设计依据。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3
摘要:为满足日益严苛的城市作战需求,对拐角射击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指出系统在作战运用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基于实战运用下的优化思路,并设计具体改进优化构想,从火力打击的改进、辅助功能的整合、信息模块的嵌入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优化升级。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拐角射击系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作战的需要,持续释放其强大的作战效能,为作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4
摘要:针对炮兵指挥信息系统面临智能化的问题,提出一种提高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的辅助决策手段。基于信息系统的炮兵任务链技术,对现有指挥信息系统指挥命令进行分析,介绍总体思路、流程设计及关键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有指挥信息系统的智能辅助决策水平,为指挥系统智能化发展探索提供思路和经验支撑。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5
摘要:针对露天矿生产场景中存在着目标像素低、小目标众多、背景复杂等问题,在YOLOv5s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尺度和超分辨率网络(multiscale and super-resolution network,MS_Net)。在特征融合模块,将PANet的三尺度检测升级为四尺度检测,提高网络的多尺度学习能力,并使用子像素卷积作为上采样方法;提出一种多层融合(multi layer fusion,MLF)模块,融合了PANet 3个输出层的特征,得到一个具有丰富语义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特征图;在预测层中,使用SIoU作为定位损失函数,优化模型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MS_Net网络在PASCAL VOC数据集上mAP为79.4%,FPS为59;在矿山数据集上mAP为80.2%,FPS为64.5,模型可快速、准确、高效地对露天矿中的目标进行识别检测。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6
摘要:为准确定位影响成枪一次交验合格率的关键加工环节,选取贝叶斯网络构建加工参数与合格率之间的因果模型。通过选取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作为成枪一次交验合格率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下一批次的成枪一次交验合格率,进一步定位到关键加工环节。结果表明,该预测可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7
摘要:为提高气象与环境污染的监测可视化管理水平,提出一种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气象与环境监测平台。以GIS技术为基础,选取SQL数据库平台,设计一种气象与环境监测管理可视化系统系统。围绕系统数据库,建立气象环境监测模块;搭建气象与污染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建立环境监测模块和污染应急处理辅助决策模块;通过与地区相关环境部门系统进行对接集成完成监测系统的应用验证。实践结果表明,开发的气象与环境监测管理可视化系统使多设备、多站点联网检测成为了可能,有利于促进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对气象观测与环境管理的综合管控和维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安全系数更高,能较好辅助决策。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8
摘要:针对电力人工巡检维修工作中,安全帽和高空作业安全带等关键安全装备合规使用的监测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s的检测模型,旨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检测效率。通过设计C2f_PTB特征提取模块,结合Transformer的全局信息捕获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部特征提取能力,提升模型对小尺寸和分散目标的检测效率;引入标准化高斯瓦瑟斯坦距离(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NGWD)损失函数,增强模型对微小安全装备检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设计基于StarNet的轻量化主干网络C2f_star模块,降低网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电力安全装备数据集上的mAP达到93.7%,相比基准模型检测精度提升5.6%,检测速度提升10帧/秒,证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检测效果。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09
摘要:针对探测海洋极低频电场对于传感器灵敏度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电场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海洋电场放大效应,开展传感器结构设计仿真研究,通过引入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方法提高被测电场幅度,提升电场传感器的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结构设计后的海洋电场传感器相比无壳体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2.28倍。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0
摘要:为提高受油机跟踪会合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滑模的空中加油制导与控制一体化(integrated guidance and control,IGC)设计方法。为将制导与控制回路关联,采用滑模面整合多个中间控制变量,从而将制导指令转化为所需的舵面输入。通过与传统制导与控制独立设计方法比较,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受油机的跟踪性能,缩短会合对接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对空中加油系统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1
摘要:为解决现有输电线路监测时成本高、通信时延和动态调整计算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架空输电线路监测系统。建立考虑广域和非广域通信的输电线路通信模型和基于伦琴衰减的输电线路信道模型;考虑成功传输率、延迟和鲁棒性等通信服务质量,建立架空输电线路非线性整数规划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寻找次优解算法,根据网络图中输电塔之间信道质量的变化近实时计算优化解。实验阶段,与最优化方法相比,所提模型较A*和遗传算法等路径决策算法的计算时间更优,分别缩短10倍和2.25倍。结果表明,所提系统为架空输电线路的连续监测时动态热额定值、实时结构感知和精确故障定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2
摘要:为提高学生对于飞行控制与设计理论的理解,建立一个以FlghtGear为基础的3维视景仿真实验。以12个动力学方程建立飞行动力学模型,使用飞机直观设计(aircraft intuition design,AID)程序对某训练机型飞机进行外形设计并分析其可行性,运用PID模块进行飞机纵向和横向控制器设计。结果表明:构建的飞机模型得出的升力曲线与普朗特升力曲线几乎重合,控制系统响应合理,飞行仿真实时变化曲线与动态视景相对应;所开展的飞行仿真实验具有经济性好、结果图形化、开放性强等特点,结合课程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飞行控制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3
摘要:针对装甲车辆在外场可靠性鉴定试验中考核严酷度一致性和试验结果可比性较差的问题,通过分析装甲车辆可靠性影响因素,构建可靠性试验严酷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等效损伤原理,将可靠性加速试验理论应用于装甲车辆可靠性试验严酷度评价中,建立基于故障物理的单应力、多应力和单应力组合可靠性试验严酷度评价模型。通过某装备可靠性试验剖面应用实例,分析2个试验剖面下各应力因素可靠性试验相对严酷度,实现了装甲车辆可靠性试验严酷度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为可靠性鉴定试验剖面设计和试验结果评价提供依据。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4
摘要:针对混合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和可持续供电需求,提出一种混合电力系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综合分析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电网安全要求以及不同电源的运行特性;建立考虑风电、太阳能光伏、梯级水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等混合电力系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以IEEE 39节点系统为基础,结合中国某省电网的功率构成比、发电机组分布和流域分布,构建一个混合电力模拟系统;对不同水力、风力和负荷条件下的自然情景进行调度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结果符合实际运行情况,所提模型为混合电力系统最优调度方案、安全管理及稳定运行提供了一定借鉴。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5
摘要:针对轮式车结构进行隔振缓冲、保护设备在运输时的安全问题,设计一种隔振缓冲系统。系统由稳定平台、隔振系统底盘、隔振器、稳定器、缓冲限位器组成;设备运输时,升降机构同隔振系统底盘一同下降到车架平板上,利用升降机构下压力将隔振系统底盘压紧在车架上,松开平台与隔振系统底盘的锁定,这时稳定平台与设备由隔振系统承载,设备呈柔性支承状态;隔振器在车辆运行时起隔振缓冲作用,当车辆起动、制动、转弯、受冲击时,缓冲限位器和稳定器起稳定限位作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刚强度、性能特性满足设备的安全运输要求,可靠性和保障性也能得到保证,符合隔振缓冲系统研制的要求。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6
摘要:为提高电网集团对账系统的工作效率,优化电网集团的服务效果,设计一种TF-IDF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优化算法。论述电网集团对账系统的基本设计,讨论服务器和浏览器(browser/server,B/S)架构下的TF-IDF算法优化设计方法,对B/S架构下使用TF-IDF算法优化设计在电网系统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对账效果提升明显,为优化电网对账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为提升电网集团服务质量做出了贡献。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7
摘要:为提高模型的构建效率和精度,并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对工业现场3维模型构建技术进行研究。对现阶段工业现场模型构建技术参数化建模、逆向设计建模、无人机图像建模技术进行原理、技术实现步骤和技术优势进行描述,并提出工业模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果表明:3维建模技术可为工业现场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8
摘要:针对传统电网管理模式在分时电价较低时段为储能系统充电的局限性,提出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海岛军营储能动态功率管理策略。构建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使用两阶段方法来定义功率限制的时变函数,在考虑电网约束的同时协调户用储能的控制操作。基于真实海岛配电网数据的验证,该动态自适应功率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并增强海岛电网的韧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该策略允许在低价时段增加充电,高价时段向电网供电,实现电费节约和电网平衡,对于海岛军营等偏远地区的能源自给能力提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19
摘要:针对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对计算资源的高需求、有限环境适应性、累积误差问题、系统复杂度高、成本昂贵、大场景处理能力受限以及缺乏有效的回环检测机制的缺点,提出一种结合人工势场法和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利用图论模拟人工势场在机器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机器人与目的地之间的势场力,并采用孪生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TD3)算法来优化机器人对障碍物信息的感知和处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快速、准确地进行定位、移动,同时维持队形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20
摘要:为提升多旋翼无人机抗风性能,对倾斜式双旋翼的气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桨盘倾角对同轴非共轴形式布局的影响,螺旋桨与电机座之间采用一定安装角倾斜安装,以增大偏航控制力矩,倾斜式的桨盘设计使每个旋翼具备多个旋转自由度,能够有效地纠正姿态,提高无人机的稳态性能。对不同倾角的双旋翼进行了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研究能为倾斜式多旋翼无人机提供设计支撑。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21
摘要:为提高机器人系统对复杂指令的响应能力和适应性,提出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和眼动追踪(Eye-Tracking)技术的人-多机器人共享控制。使用自主设计的肌电腕带实时采集操作员前臂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设计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典型的手势,并映射为系统控制指令。使用眼动跟踪仪获取操作员的注视点信息和视线轨迹,实现机器人选定和期望路径绘制。集成2种新型交互方式构建人机交互平台,并与多台小型机器人构成人-多机器人共享控制系统。在搭建的人-多机器人半实物仿真平台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共享控制方法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5, 44(04). DOI: 10.7690/bgzdh.2025.04.022
摘要:针对无人机在有威胁战场环境下的2维和3维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混合算法。根据B样条可以修改局部飞行轨迹的特点,引入非均匀B样条曲线优化拐点处的路径,使得到的路径更加平滑,无人机机动转弯相对更少。结果表明:该研究提高了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便于无人机的飞行控制跟踪实现。